中國人常常說骨氣,做人要做有骨氣的人,那么何為骨氣?為什么將骨和氣兩個字組合在一起?
骨氣,顧名思義是指體貌氣質,不過更常見的是用其來指氣概、志氣,尤其是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。這些意義來自骨和氣兩個字的內蘊。
骨,《說文解字》言“肉之覈也”,覈通核,也就是說骨是肉中之核。從字源上來說,“骨”上面的“冎”是骨的初文,后來才在下面加上肉,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骨字?!皟帧奔坠俏淖窒蠊羌芟嗷ブ沃?,那些左右的小短豎就好像骨節轉折處的樣子,本義為骨架。骨架是支撐人體的主干,剛健、挺拔,有著強大而不可忽視的支撐作用。孟子說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”。筋和骨大概是人身體中最為堅韌的部分,但是人生給予人的考驗,就是要磨礪到人最堅硬的部分,堅持住了,便鑄就了他的品格,鑄就了他的頑強與堅定。老話里有一句“挺起脊梁骨”,聽起來好像是說把背挺直了,可實際上卻是在說要有志氣、要有節操。人們又常用錚錚鐵骨來夸贊人,身具鐵骨,風吹不倒,傲然佇立,這正是人剛正不阿、堅強不屈的表現。那些與骨有關的詞語,如骨氣、風骨,也都是通過骨,折射出人的剛正氣概、堅定意志力。
氣,在甲骨文中與“三”的寫法相似,不過,三的三橫長短相等,氣則中間一橫短于上下兩橫,好像云氣流動的樣子,本義為云氣。在古人看來,天地未分前是一團混沌之氣,稱之為元氣,這種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。而云氣浮于空中,變幻無定,生生不息,似原野上奔騰的野馬,內含著生命的意象,因此古人又將氣看作推動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一種力量,是宇宙萬物所蘊含的一種生命力。正是因為氣充滿著生命力,也因此成為人的主觀精神的表達,精神狀態的流露,道德的外在表現,比如說浩然之氣、正氣、意氣、神氣、志氣。
應該說,骨和氣都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。中國文學講究骨和氣,骨是說在字里行間要體現出一種力量,作品才能產生出激蕩人心的藝術感。氣是說要有一種獨特的氣韻和風格,能賦予作品生命力。翻閱中國文學史,凡是真正為人所喜愛、感人肺腑、為時代所需要的那些作品,無一不是具有骨和氣的作品。而人亦如是。
人是應該有點骨氣的。公元405年,已過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出任彭澤縣令。到任的八十一天,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,潯陽郡的督郵劉云素來以兇狠貪婪遠近聞名,每年兩次的巡視其實是為了向轄縣索要賄賂??h吏對陶淵明說應當穿戴整齊、備好禮品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。陶淵明嘆道:“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鄉里小人邪!”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,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行賄獻殷勤。說完,掛冠而去,辭職歸鄉,寫下了名傳后世的《歸去來兮辭》,表達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。從此,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成為有骨氣的代名詞,不斷勉勵著后人。
千百年來,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就是因為有著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,也就是有骨氣。漢有蘇武牧羊十九載持節不屈,宋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,近現代有葉挺在獄中寫下慷慨《囚歌》、朱自清不領美國的救濟糧……歷史上關于骨氣的例子不勝枚舉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,孟子所說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也許是最好的詮釋。從古至今,無數中國人頂天立地不屈不撓,共同撐起了一個有骨氣的中國。(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申屠)
請輸入驗證碼